做一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践行者
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我县医疗服务水平和群众幸福指数,2011年1月10日,市三医院正式托管我县人民医院,通过“一坚持、两突破、三提高、四落实、五步走”的托管模式,帮助县医院在医院管理、设施设备、医疗技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
作为改革的执行者,市三医院蒲江医院·县人民医院院长程弓功不可没。从位于市区的第三人民医院来到65公里以外的县人民医院进行托管,他要跨越的不仅仅是这65公里的距离。
多管齐下全面提升
带来质的改变
“比我想象中困难,没想到65公里的距离,医疗差距如此之大。”程弓形容自己走马上任时“担子重、压力大、任务紧”。别人前进一步,我们就要前进三步,别人付出一分汗水,我们就要有奉献十倍心血的决心。
一步并做几步走,并非易事!更新设备、环境打造等一个又一个问题需要他来解决。为此,他一边组织人员对急需购置的医疗学科建设设备进行精心比选,从生产厂商、价格质量等方面制定采购方案,一边召集班子研究医院环境改造方案。每一个细节问题,他都要再三思量,反复研究,经常通宵达旦,却没在任何人面前叫苦。
人才是重中之重,除了依托市三医院自身的优势资源,他还亲自邀请省医院、华西医院及北京、上海等地著名医院的专家来进行教学查房、专题讲座。“我们虽说是三医院托管,但应该有更加宽广的胸怀,博采众家之长。”程弓说,医院在3年里共外派进修医护人员60人,管理培训132人次。一年的培训投入超过40万,而普通的市三甲医院一年的培训投入也才60多万。
以身作则全心投入
感动全院上下
在亲人眼里,程弓是个大孝子、好丈夫、好父亲。“他把工作当事业干,一心扑在医院上。”县医院的员工殷伟告诉记者,托管之初,程弓亲力亲为,一连3、4个月没有回过家。
“对妻子比较愧疚。家里老老少少全靠她在照顾。”谈到家人,这位“硬汉”陷入沉思:“最遗憾的是家里两位已故的至亲老人我都没能亲自送走。”原来,程弓的父亲身体一直不太好,得知儿子要到蒲江上班,曾希望程弓向医院申请留在市区,有更多时间陪陪自己。面对父亲的挽留,他的脑海里常常浮现出一幅动人场景:儿时家里穷,父亲就坐在一旁,把好吃的让给自己……在经历了反复的思想斗争后,这位大孝子毅然决定到蒲江县人民医院工作,立志好好干出一番事业来报答自己的父亲。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父亲和岳父相继突发重病,身在蒲江的他无法及时赶回成都好好照顾最亲的两位老人成为了他终生遗憾。
化悲痛为力量,程弓工作上更加用功,常常以院为家。由于工作强度大、经常熬夜加班,让他血压突然增高,身体清瘦不少。
“呵呵,全当减肥成功。”记者问及累不累时,他乐观地回答说。
稳扎稳打信心满满
逐步拉近城乡差距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说起医院变化时,他精神抖擞地说到,医院3年托管已见成效。以往是蒲江人到其他区市县就医,现在周边群众选择到我县就医。医院新招聘211类重点本科等高校人才175人,包括五官、麻醉等紧缺专业人才,让老百姓得到更专业的医疗服务。2012年,我县异地医保占全县医保基金的3%,从以前的3800多万减少到了1600多万,病员回流充分证明了我县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如今,市三医院即将与县医院签订5年托管协议。“大家一起努力,医院有了很大进步,但还不够。医学是时间性很强的工作,新事物新变化的涌进、人才的培养、临床经验的积累,都需要慢慢扶持。”程弓说,接下来,医院将深化托管,为建设具有三级医院水平的区域医疗中心的战略目标奋斗。在抓好医院自身发展的同时帮助我县提高区域医疗水平,对各乡镇医院进行培训指导,逐步缩小与市区差距,让我县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亲民、温馨、优质、便捷、高效、价廉的医疗服务。
记者手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程弓是一个谦逊、谨慎、低调的人。在谈及医院发展时,他一再强调,他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医院所取得的成绩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更多的是归功于县委、县政府和市三医院长期以来给予的关心和支持,归功于全院广大医务人员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结果。
程弓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让人佩服。是啊,要建设好“绿色蒲江·生态新城”,就要求我们每位蒲江人都要像他那样,立足本职岗位,把工作当做事业干,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努力争当“三个典范”,在加快推进“三基地一新城”发展战略中挥洒青春和热血,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