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下山集中住 产业壮了山头绿——蒲江长秋乡逾七成山民实现生态搬迁
喝的凼凼水,走的泥巴路,住的土坯房,烧的柴枝枝,这是住在长秋山的乡民们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调侃。如今,这种情况因为山下集中居住小区的建成,而彻底改变。高韩村76岁的陈文勋老人,身板硬朗,和老伴、儿子住进了三室一厅的楼房,他这样评价现在的生活:喝的是自来水、住的是楼房、走的是油砂路、烧的是天然气、看的是光纤电视。
站在遍山栽满果树的长秋山麓,极目下望,一片色彩鲜丽的城市小区呈现在长秋山脚,与寿安场镇相邻。这就是让长秋乡乡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农民集中居住区。
七成村民搬下山三千群众住新房
记者见到村民徐华忠的时候,他正在小区巡逻,去年6月他家就从古佛村搬进了自家的“联排洋房”,说起下山的好处,徐师傅打开了话匣子:“我跑运输更方便了,老婆到寿安打工更方便了,现在是生意淡季,我就在小区当保安,一个月600元补贴,很不错。”
曾经困扰山区群众的“用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等问题,因为整体的搬迁得以破题。而长秋乡七成村民,近3000群众实现整体搬迁,则得益于蒲江坚持走市场化的路子,通过全域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有效破解“钱从哪里来”的瓶颈。现在的长秋乡集中居住小区,两楼一底的“小洋楼”,七层楼、四层楼的小高层,满足了搬迁村民们对居住的不同需求。乡镇政府的便民服务大厅服务延伸到集中居住小区,就业、医保、社保、民政、计生等服务一应俱全,活动广场、健身器材、图书室、医疗站、超市纷纷建成。村民陈文勋说,和他家住了30多年的土坯房比,现在的生活真有“一日千里”的变化。而这些,每位村民只需缴纳4000元配套费,就能分到人均35平方米的小区住房。
虽然搬迁条件优厚,但搬迁并非强制。“搬不搬?怎么搬?都由老百姓自己做主。”长秋乡党委书记龚连江介绍说,面对3000人,涉及全乡4个村的生态搬迁,发动村民自治组织,全程参与,每个环节得到80%以上群众认可方才实施。实现了“要我搬”到“我要搬”的转变。
目前长秋全乡逾七成乡民搬下山,住进小区,开始了正常的生产生活。
果园托管不用愁 旧房拆除增收入
居住条件的极大提升,让乡民搬得舒心,搬得开心,但要让搬下山的乡民们搬出信心,则需要收入的增加,产业的发展。“离果园远了。”担心影响果园收成的陈文勋经常都会搭班车去照料自己的果园。针对村民们距离自家田地距离变远的情况,长秋乡创造性提出了农业托管服务。“合作社牵头,成立托管服务公司,村民们的果园交给公司统一管护,约定收益分成。”徐华忠已经准备把家里10多亩果园交给公司托管,“统一管护,统一销售,果品品质提高,售价高,我不仅降低支出成本,增加卖果子收入,还能赚取公司返聘的务工收入,又不耽误其他打工收入。”徐华忠算出了所有村民的“托管账”。据悉,该乡正在逐步试点,计划全面推开这一服务。
长秋乡目前已经是全川最大的优质晚熟杂柑基地,“通过托管模式,长秋的水果产量和品质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龚连江对今后的产业发展充满信心。
增收还不止来自于产业发展,实施生态搬迁的村民,下山不失地,老屋拆除,宅基地还耕,“我家一亩多宅基地现在种了100棵银杏,成材后,允许逐年出售用于绿化,且价值不菲,这就相当于在绿色银行存了一笔钱。”徐华忠对搬迁不失地感到满意。
长秋乡通过搬迁,新增1500多亩种满绿化苗木的耕地。“村民下山后,产业要持续发展,需要减少村民对田地的管护时间,搞托管,逐步发展绿化树种,都是长秋发展的长远考虑。”龚连江说,集中居住小区的选址靠近寿安,就是转移就业的规划,目前对接寿安工业区的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培训,集中居住区已经实现近千人的就业创业。长秋的生态搬迁产生的经济效益正在逐渐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