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家声”的百年故事 小巷幽深藏着百年院落
九思巷3号的赵淑祥老人。
院里住户正在晾晒衣服。
2004年的成都九思巷3号院。
现在的九思巷3号院。
“大树家声”四个字,据说是冯家的千年家训,而这冯家大院也有百年历史了
正房6扇门的精巧雕花中,还依稀看得出过去的气派
几经买卖,宅子的“主人”越来越多,只有老住户,才能回忆起“冯家大院”过去的光景
羊市街社区有一条深深的小巷子,叫九思巷。
周围高楼林立,幽深的巷子中,食店茶馆安静又熙攘,除了附近的居民,极少有人走进这条小街的深处。
老住户说,九思巷东头3号,百年前是冯姓人家的宅子,如今,大院里再没有冯氏后人,成了普通的居民院落,院里人来人往,这个老旧四合院里上演了百年市井故事。
小巷幽深藏着百年院落
在古旧木门的右上方,藏着个不起眼的门牌号:“九思巷3号”。
院门上的朱漆早已掉落,斑驳的痕迹诉说着老院落的年纪。青砖砌成的拱形门洞上,左右各立着一只石狮子。门洞上方依稀能看到“大树家声”四个字。
附近的老居民说,以前这里,曾是冯氏的宅邸,“大树家声”是冯家的家训。《寻城记·成都》中说,东汉时期,刘秀的偏将军冯异,精通孙子兵法,多年行军作战中,为建立东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冯异为人谦逊,从来不居功自傲。每逢诸将并坐论功,他常避于大树之下,被誉为“大树将军”。冯氏子孙以冯异有功不自居为荣,在冯氏宗祠的楹联上写到:“始平世泽,大树家声”,以谦逊作为冯家家训。
八旬老人小院度过60年光阴
院里现在还住着6户人家,虽没有一家姓冯,仍自豪地介绍说:“我们这冯家大院,很有些年成了。”
85岁的赵淑祥婆婆正搬了小竹凳在院里晒太阳。自从1951年搬进这里,赵淑祥一住就是60年,在此生儿育女,如今成了院里的活“古董”。
60年前,赵婆婆和老伴张绍全一起从西大街搬来,住进正房的一间偏间,门外不远有一处古井。当时院里种了两棵桂花树,傍晚她常常和老伴在树下乘凉。
1995年,老伴张绍全去世了,院里的桂花树也不知被谁砍了,就连那口载满回忆的古井,也因为房屋归属和暴雨涨水的关系,被封了起来。“从此再也没个伴了。”赵婆婆扶着掉了朱漆的院门,声音哽咽。
百年老宅如今成了大杂院
成都市档案馆专家姬勇说,“冯家大院”约建于上世纪初,已有百年历史。当时显赫一时的民国时期将军田颂尧,修了这座宅子赠与岳母。岳母姓冯,宅子因而得名“冯家大院”。如今,从正房6扇门的精巧雕花中,还依稀看得出过去
的气派。
后来,一位姓吕的女主人从冯老夫人手中买下这座院子。吕夫人去世前,将宅子送给了小丫鬟,“冯家大院”再次易主。
后来宅子几经买卖,“主人”越来越多,人们在天井的一边新砌了高高的洗衣台,家家户户的女人在这里搓洗一家的衣服,聊着家长里短。屋檐下,到处挂着还没晾干的衣服。
院门东边的一间屋子还曾被暴雨冲垮,修好后开了一间干洗店。西边临街的房子,开了一家冒菜馆、一家五金杂货店……宅院已经成了大杂院。
只有老住户,才能从早年的印象中,回忆起“冯家大院”过去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