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豪杨升庵的美丽故园
杨升庵纪念馆的文化长廊。
始建于明代的桂湖公园城墙。
新都桂湖公园距成都市区18公里,这里的荷花和桂花因独具特色而蜚声中外,被誉为全国八大荷花观赏胜地和五大桂花观赏胜地之一。
这里,也是明代著名学者杨升庵的故里。园内陈列杨升庵著作100余种,4000多卷,另有著名川籍作家艾芜、著名抗日将领王铭章之墓和毛泽东主席秘书田家英的塑像等。
明代文豪 宦途坎坷曾两次被廷杖
7月18日上午,晴天丽日下,我们来到新都区桂湖公园采访。这里,红莲碧叶连天,万荷绽放,摇曳多姿,呈现出桂湖公园独有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氛围。
杨升庵(1488-1559),名慎,字用修,新都人,出身于“一门七进士”的官宦家庭:父亲杨廷和位居宰相,祖父及兄弟子侄均为进士,这样的书香门第在我国历史上也属少有。
《明史·杨慎传》称“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慎为第一”。杨升庵写有《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咏马嵬坡》诗等,其《黄叶诗》轰动京华。新都县志记载,公元1521年(明正德16年)3月,明庭发生“大礼仪”之争,抗争持续3年,结果是杨廷和被罢官,同派官吏180余人受杖责,134人下狱。其间,杨升庵因支持父亲杨廷和的观点,被廷杖两次,接着被贬云南永昌卫(今保山)。
优美传说 他从月宫采摘到飘香桂花
每年8月,桂湖公园的桂花次第开放,香气四溢。这个时候,游人在赏花游玩的同时,还可以品尝到由桂花做成的系列特色食品,如桂花糕、桂花酒、桂花茶等。
关于新都的桂花糕,还有一段优美传说。相传,桂湖的桂花是杨升庵从月宫里采摘下来的。一天晚上,杨升庵在书房里睡着了,魁星入梦,问杨升庵想不想上月宫折桂,杨升庵说想。于是,魁星便命西海龙王载杨升庵飞上月宫摘桂。到了月宫,杨升庵看见一座宫殿和一株很高大的桂花树,他努力爬上去摘下了桂枝,回到书房。后来,杨升庵进京考中状元。
到了明朝末年,新都县有个叫刘吉祥的小贩,他从状元杨升庵桂子飘香的书斋中得到启示,将鲜桂花收集起来,挤去苦水,用糖蜜浸渍,并与蒸熟的米粉、糯米粉、熟油、糖拌和,成型装盒出售,取名桂花糕。桂花糕一经推出,便引来人们争相购买。
后来,由当地“天顺荣”、“武灵轩”糖果坊将此糕的制作继承下来,使桂花糕成了远近闻名的新都特产。
文化大使 把巴蜀文化带入云南边陲
我们从杨升庵纪念馆了解到,在滇期间,杨升庵博览群书,精研文、史诸学,著作达四百余种(遗憾的是大多流失,传世仅一百余种),上至经史、诸子百家,下至稗官小说、草木鱼虫,成为明代著作丰富的学者。嘉靖三十八年(1559)杨升庵病逝于永昌戌所,终年71岁。
云南保山当时被看作“瘴疠之乡”、“蛮荒之地”,在流放的36年间,杨升庵把壮年人生的一腔热情,毫无保留地泼洒到为当地百姓传教授业上,他在少数民族地区创立了第一个汉学派,设坛讲学、传经布道,全方位地传播汉文化,致使明朝文坛中心一度出现南移的现象。直到今天,云南百姓最崇敬的三尊“神”依然是:观音、孔明和杨升庵。
杨升庵擅长书法,诗文更是大家风范。罗贯中《三国演义》开篇语中有一段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就出自杨升庵之手。
明代城墙 成都平原保存完好的古城墙
桂湖大门内两侧,有一大一小两株紫藤,大的一株相传为明代状元杨升庵亲手所植,距今有500余年的历史,其主干直径达86厘米。
这里,引人注目的是,至今保存着有成都平原最为完好的明代古城墙,逶迤起伏,长约850米。这道城墙,将新旧桂湖公园一分为二。
城墙是我国古代的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是成都地区的一大历史奇观。由于新都区地处成都北郊重要位置,近百年来一直是兵家争夺的重镇。
与明代城墙紧紧相傍的是杨升庵纪念馆。该纪念馆建立于1959年,1961年被授予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文物陈列,琳琅满目。
荷塘幽幽,蝈鸣阵阵。采访中,我们在古城墙下看到,市民或休闲品茶,或漫步赏荷,或奏乐跳舞,或畅谈古今,怡然自得,相处和谐,处处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